1996年3月19日途乐证券,63岁的数学家在北京病逝,这个消息当时震动了整个中国科学界,他这一走,留下的是数学史上辉煌的“陈氏定理”,是让世界认识中国数学的一座高峰。
但更揪心的,是他身后留下的家庭,45岁的妻子由昆,和才15岁、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儿子陈由伟。
很多人都在心里嘀咕:这位数学巨匠走了,他的家人该怎么办,是守着父亲的光环过日子,还是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,时间一晃就是29年,答案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动人,也更真实。
先说说妻子由昆吧,她是解放军总医院的影像科医生,和陈景润的相识,本身就是一段带着消毒水味道的浪漫。
1977年,陈景润因病住院,负责他病床的就是这位年轻的女军医,谁能想到,这个瘦得像竹竿、整天捧着数学书、连吃饭都心不在焉的“怪人”,会用笨拙的搭讪,慢慢敲开了由昆的心门。
1980年途乐证券,两人结婚了,婚宴特别简单,地点就在研究所食堂,用粮票换了点面条米饭请了5位亲友,这份感情,从一开始就带着相濡以沫的底色。
所以当1996年陈景润离世,由昆的选择,虽然让很多人意外,细想却完全在情理之中,她选择不再婚,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,有人劝,也有人介绍,但她心里很清楚,她的心里已经装不下别人了。
这背后,除了对爱情的坚守,更是一位母亲对孩子最深的保护,陈由伟当时年纪小,父亲的突然离开让他特别没有安全感,由昆不想让儿子再经历一次家庭的动荡。
这份选择,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,由昆要同时扮演两个角色,在医院,她是技术过硬的影像专家,要带学生、要看片子,工作一点不能含糊。
回到家,她得是妈妈,是精神支柱,为了让儿子记住父亲的精神,她每天晚上都给陈由伟讲陈景润研究数学的故事,家里书房也一直保持着陈景润生前的样子,那些堆满演算稿纸的书桌、翻旧的专业书籍,成了无声的课堂。
她没空沉浸在悲伤里途乐证券,因为她知道,活好每一天,把孩子培养成才,才是对景润最好的告慰。
再来说说儿子陈由伟,顶着“数学天才之子”的名号长大,其实压力山大,小时候,别人一听说他是陈景润的儿子,眼神里全是期待,觉得这孩子数学肯定特别厉害。
可陈由伟自己呢,说实话,少年时期他有过一段“叛逆期”,刻意的“躲”着数学走,高中选文科,大学直接跑去加拿大读商科,甚至在学校里都不太愿意提自己老爸是谁,就是怕被比较,怕让人失望。
但血脉这东西,有时候真的很奇妙,2003年左右,在国外读书的陈由伟,不知怎么的,把父亲当年证明“1+2”的手稿翻出来看了又看,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推理,以前觉得是天书,那次却好像突然读懂了点什么。
他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父亲当年那种纯粹专注的状态,数学不再是压在心头的负担,反而成了连接他和父亲的一座桥,于是,他做了一个让不少人意外的决定,从商科转攻应用数学硕士。
不过,陈由伟的路,并没有简单地变成“复制粘贴”父亲的人生,拿到数学硕士学位后,他没有一头扎进基础数学研究,而是选择了创业,在医疗健康科技领域奋斗。
陈景润留下的真正财富,远不止“1+2”的证明,2005年,由昆和陈由伟做了一个决定,把陈景润所有的手稿、笔记,无偿捐给了国家,收藏在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当中。
那些泛黄的纸张上,密密麻麻写满了演算,每一笔都浸透着心血,由昆当时说得很朴实,表示这些属于国家, 这份纯粹,正是陈景润精神的底色,学问不是为了名利,是为了探索真理,服务国家。
时间走到现在,这个家的故事还在温暖地延续着,陈由伟除了经营企业,还多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身份,陈景润科学基金会的理事长,2024年,这个基金会推动设立了“陈景润奖”,专门用来资助和支持那些有潜力的青年数学家。
他没有重复父亲攀登“1+2”高峰的老路,但他找到了让“公式落地成光”的新使命,把父亲那种专注、纯粹、服务社会的精神,播撒给更多人。
所以啊,回头看看这29年,陈景润虽然离开了,但这个家的故事,从未停止生长,妻子由昆用一生的坚守和医生的仁心,诠释了什么是深情和责任,儿子陈由伟在商界和科技创业的浪潮里,找到了传承父亲精神的新路径,而陈景润的名字,也通过基金会和奖项,持续照亮着后来者的科学探索之路。
他们各自在时代的大画卷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,没有躺在过去的荣光上,而是实实在在地向前走,这才是对陈景润最好的纪念,也是“科学家精神”最鲜活、最接地气的样子,它从来不是要求你走一模一样的路,而是教会你,无论选择哪条路,都要走得认真、走得扎实、走得对得起自己的心,也对得起这片土地。
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